关到满洲洽谈。
&esp;&esp;满洲方面,洪太并没有因为明朝派来的只是一个算命的而大怒轻视,反要下面隆重接待这个周元忠,对周带来的明清议和条件也基本上答应。
&esp;&esp;可惜,明朝反对议和声太大,崇祯不敢最终拍板。为了逼迫明朝签约,洪太遂发起第三次入关。此役,歼灭了明朝主战派卢象升,但仍是没能让明朝签订和约。
&esp;&esp;方光琛早年游历关外,对满洲习俗了解颇多。
&esp;&esp;当初崇祯死后关宁军三位主脑分别是蓟辽总督王永吉、辽东巡抚黎玉田、山海关总兵吴三桂,在继续抗清还是降顺的关键抉择时,同知童逵行向王永吉提出“借师助剿”建议。
&esp;&esp;吴三桂拿不定主意,便问方光琛,方建议“莫若请北兵进关,共歼李贼,事成则重酬之。”
&esp;&esp;随后,借兵助剿一事在关宁高层达成一致。
&esp;&esp;后来多尔衮要关宁军剃发,吴三桂等人还颇犹豫,还是方光琛加以劝说这才全军剃发,吴三桂正式接受清廷封赏成为大清的平西王。
&esp;&esp;但方光琛虽劝吴三桂剃发,可对满洲人骨子里却又十分厌恶,其当初的真正目的也真的就是借师助剿,并非让吴三桂率领关宁军真的为满洲人征服中国。
&esp;&esp;可事态的发展远超出了方光琛的谋断,如今,他与吴三桂等人不为汉奸也要是汉奸了。
&esp;&esp;相比发现满洲人是真的要窃占中国,遂果断从间道南下的蓟辽总督王永吉,吴三桂、方光琛于气节之上又差了许多。
&esp;&esp;如今李自成已死,大顺眼看就要分崩离析,吴、方二人再看这大顺从前的襄京,自然感慨良多。
&esp;&esp;“这襄阳也是块风水宝地,李自成据此为襄京,建号新顺,方有后来之势。若非满洲入关,这天下恐怕就是李自成的了。”
&esp;&esp;吴三桂也是有感而发,想那李自成未建新顺之前不过是一流贼,于襄阳建了新顺之后方才真正有了王霸气象。所以这还真是块风水宝地,起码让那李自成称了一回皇帝。
&esp;&esp;方光琛摇头道:“襄阳是个好地方,可惜如今这宝地已然气泄,从宝地沦为凶地了。”
&esp;&esp;吴三桂听了这话,有些不解,问道:“廷献何以如此说?”
&esp;&esp;方光琛拿扇子一指襄阳,给吴三桂解释道:“王爷,李自成兴于襄阳,然其死也于襄阳。兴于襄阳之时为王,死于襄阳之时为帝,故而这襄阳的王气已然不存,日后不会再有人据此成事了。可惜,可惜。”
&esp;&esp;“俗话说,人杰地灵。人非地灵而来,地因人杰而灵。廷献说这襄阳从此为凶地,我是不赞成的。事在人为,岂可以气数来定。若说气数,这明朝本该亡了,何以如今却能在南京又续其国。”说这番话时,吴三桂脸上有些异样。
&esp;&esp;方光琛见状,直言问道:“王爷莫不是还念着明朝?”
&esp;&esp;“唉。”
&esp;&esp;吴三桂轻叹一声,没有说话。
&esp;&esp;自随英亲王阿济格从陕西一路追赶李自成至荆襄后,吴的军中便常有前明官绅秘密前来劝说归明,对这些人,吴三桂倒也没有擒了送给英亲王处斩,而是叫方光琛替他打发。
&esp;&esp;除了这些前明官绅份量不足外,也与吴三桂根本没有归明的心思有关。虽然崇祯太子是他放走的,但不代表他这个大清的平西王愿意去做明朝的蓟国公。最重要的是,他吴三桂手下的关宁军只有一万三四千人,真要反正恐怕转眼就会被阿济格大军剿灭。
&esp;&esp;正如方光琛从前所言,实力不济,无可奈何。
&esp;&esp;不过昨天有湖南巡抚何腾蛟派人秘密前来吴的军中,劝说吴反正,称吴若反正归明,则大明必以王爵相酬。
&esp;&esp;吴三桂当然不可能因何腾蛟的劝说就反正归明,但心中难免有些想法,陡然一时感慨,也是正常不过。
&esp;&esp;其部现正奉阿济格之命攻掠承天、荆州一带,天气太过炎热,满洲兵马不耐酷暑,战马生病、掉膘的也多,故而只能由关宁军来做。好在这一带的明军左良玉部早早就弃了武昌东下,使得清军可以不费力气就占领荆襄数府,若不然,炎热天气不管是行军还是攻城,都是清军的噩梦。
&esp;&esp;“英王不该将李自成的尸体送往北京的,”
&esp;&esp;当初阿济格说要将李自成的尸首送往北京,吴三桂是表示反对的,认为李自成纵是中国大贼,但也是枭雄,如今身死,即便不予厚葬也当于襄阳某处秘密安葬。
&e
情欲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