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沈三通只是小秀了一下,进行了创意翻唱,点到为止。
换了一般人也许感觉不到,成龙却能把握到微妙之处。
入乡随俗,参加节目提供效果,是应有之意,但绝不滑落到讨好。
也许有人会说,至于吗?要这么敏感?
摸爬滚打过的成龙,可以肯定的说,必须这样做。
好莱坞是一座斗兽场,第一印象很重要,要是给人软弱可欺的感觉,马上就会被撕咬、狩猎。
沈三通确实厉害,他当年有嘉禾帮助护航,处在港片巅峰时刻,也吃了很多亏,最多做到不卑不亢,哪像沈三通还能反击。
双方又聊了聊奥斯卡,结束了通话。
中国这边是晚上,成龙对张蓝心道:“国内不少人可以松口气了。”
张蓝心好奇问:“为什么了?”
成龙理所当然道:“沈三通在国内打通关了,一般来说,到了这一步,要谋求在好莱坞证明自己。他事业重心转移,很多人当然要松口气。”
沈三通去试穿礼服,没有选择唐装,而是西装。
看看奥斯卡什么样,美国电影艺术的标准所在,好莱坞之行就算结束。
基本目的达到了,和华纳能否合作,不急于一时,必然有一个拉扯的过程。
而且沈三通事业的重心,应该说是核心,依然在国内。
他最多在好莱坞做一两个项目,没有深耕的想法。
在美国深耕,是给自己挖坑,还是深坑,耕的越深,沉没成本越高。
未来世界文化中心在中国,趋势已经出现。
春节档《囧途4》《赵子龙》票房双双奔着破20亿而去,说明观众的眼光是雪亮的。
北美票房最高的《星球大战》是935亿票房,观影人次111亿,观影极限是一个国家人数的1/3。
按照这个标准,随着影院建设到三四五线,以及乡镇,对应中国应该有4亿人次观影。
每张票价45元,极限票房应该是180亿人民币。
以等价购买力计算,一个市场能打其他市场总和。
这还是保守估计,中国有统一文化、统一语言认同的优势,理论极限票房还会更高。
问题在于能否有好电影,填满观众的胃口。
观众不是不爱看电影,是不爱看烂片。
后世《哪吒2》震惊世界,然而客观来说,相比于六代机划破天空,deepseek把美国堆了海量资源,最强项概念一击洞穿的基本面,《哪吒2》只能说反应时代的正常水平。
电影年度总票房,应该在一千五百亿到两千亿之间,只是电影行业太拉胯,没法提供好电影。
甚至出现了《哪吒2》吸走了大盘的说法。
这简直是搞笑,2025年,不是二十年前,大家腰包有钱,又是大过年,别说一部,就是十部也一样看。
事实上,电影在路人,真正的路人眼中,经过几轮轰炸后等同于粪坑。
应该说圈子名声拖累了《哪吒2》。
从春节档走势就能看出来,《哪吒2》的票房爆发,有一个反应的过程,说明观众不相信影评,不相信票房表现,也不相信院线。
只相信真正的人。
等到确定《哪吒2》不是营销,也不是《唐探3》,是真真正正的好戏,才如同电影里的海底妖族,蜂拥而至将小哪吒高高托起。
是,《哪吒2》只是一部合格的电影,但是足够了。
不在中秋节拆家,地震里找喜剧,不拆散情侣,不在国庆档出殡,春节档恶心人,不让奸臣念忠臣的词,不让圣人被吸干,不眯眯眼……
足够了!
观众也受够了。
不是《哪吒2》吸走了大盘,而是带起了大盘,没有哪吒路人观众懒得关注电影圈。
《哪吒2》之后“冷启动”现象特别明显。
没有出现一些人想的,能给烂电影续命,烂片依然不卖票房,也无人关心。
到了真正的好戏,观众才会关注。
之前一点声音都没有,确定是好电影之后,呼啦啦一群人去看,看完就“沉寂”了,再遇到好电影,然后又出现了。
这就叫做“冷启动”。
营销、影评之类的没人在乎,只有好电影,才会看一眼。
导致这个现象,是因为观众对于电影、电影圈再没有滤镜。
中国观众不是美国观众,美国观众的生活各个方面被精算过,必须维持一个体面。中国观众压根不惯着,娱乐方式多的是,也没有谁规定必须做什么。
电影圈已经电视圈化、粉圈化,除了固定群体,无论里面多嗨,路人不在乎。
营销再好,路人观众也一律当做发癫。
只有实打实的线下口碑,才能唤起潜在观众。
依靠大众观影支撑的电影,全国统一上映的模式,有共同认同和语言
情欲小说